im体育作为全球领先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商,赛得利一直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企业的生命线,致力于保护气候和生态系统、积极推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在赛得利“2030年可持续发展愿景”中,明确制订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30年将实现30%碳减排,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同时,在母公司金鹰集团碳管理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赛得利旗下赛得利(江苏)工厂根据企业现状和资源条件,率先开展减碳实践。
赛得利(江苏)工厂位于宿迁,常年日照天数较多,发展光伏发电项目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地方政府及电力部门对企业自主发展光伏项目非常支持。
今年8月,赛得利首个可再生能源试点——1兆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赛得利(江苏)工厂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赛得利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科学管理企业碳排放,支持国家“双碳”目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一期项目总投资500万元,每年可提供可再生电力约131.92万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415.5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89.4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62吨,所发电量够宿迁当地1000户城镇居民使用一年。并网运行以来,系统运营效率高达80.5%,预计可提前数年收回投资。
有了一期的经验,二期项目可研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预计规模将远远大于一期,工厂范围内所有符合条件的闲置空间都在考虑范围之中。
FINEX纤生代™是赛得利自主研发的以废旧纺织品为原材料的可循环再生纤维,其废旧纺织品含量达到20%,已经在赛得利(江苏)工厂实现了商业化量产,产品成功获得了国际回收声明标准RCS认证。国际回收局BIR研究显示,每用1千克废旧纺织物,就可以降低3.6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节水6000升,减少使用0.3千克化肥和0.2千克农药。
未来,赛得利还会继续研发废旧纺织品含量50%,乃至100%的可循环再生纤维产品,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在纺织服装行业的落地应用——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减少废弃纺织品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工厂生产运营过程复杂,细致入微的节能降耗手段,也是企业减碳持续深入的重要推手im体育。
赛得利(江苏)工厂场内物流,担负着每年30万吨纤维素纤维的搬运需求,作为场内物流环节的重要动力设备叉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内燃叉车尾气污染严重、能耗高、故障率高,不仅不环保,而且使用和维护成本高。赛得利(江苏)工厂与当地供电公司合作,租赁了13辆新能源叉车用于场内物流,新能源叉车节能环保,实现仓储物流环节零污染、零排放,同时可节约燃料费用近50%。
此外,赛得利(江苏)工厂还运用一系列持续改进的举措降低吨丝煤耗,通过技改、维保、运行调整等手段回收冷凝水和热量、提高设备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各部门通力合作,赛得利(江苏)工厂2020年吨丝煤耗较2019年下降11.6%,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年碳排放可以减少近2万吨,更好地助力减碳目标的实现。
节能减排之路没有终点,赛得利会持续改善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实现减碳目标的举措,致力于成为世界领先的“净正面影响(net-positive)”的纤维素纤维制造商,践行集团“保护环境im体育、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利民、利国、利业”的理念。
1.可循环再生纤维:为推动废旧纺织品的资源化,减少废弃纺织品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赛得利通过自主研发,利用消费后纺织废料(如牛仔裤、T恤等旧衣物)生产出FINEX纤生代™再生循环纤维,开启了“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产业路径,为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im体育。
2. RCS回收声明标准:英文全称Recycled Claim Standard,是TE纺织品交易所于2013年推出的回收(再生)方面的标准,在追踪管控和标签性方面为使用了再生原料的产品提供认证依据,适用于再生原料含量在5%-100%之间的产品。
赛得利是世界上最大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商。再生纤维素纤维是一种天然和可持续的原材料,广泛用于纺织品、湿巾和个人卫生用品等日用品中。我们在中国的五家纤维素纤维工厂年产能约150万公吨,公司还经营莱赛尔工厂、纱线厂和无纺布工厂。公司总部位于上海,拥有覆盖亚洲im体育、欧洲和美洲的销售、营销和客户服务网络。
赛得利致力于可持续发展im体育。我们积极让生活在工厂周围的社区参与进来,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提供满足社区需求的社会服务。我们遵循严格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可持续木浆采购政策,并参照国家和国际环境健康安全标准。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一直承担着全国土地改革试验田的角色,其中,对于农村土地改革更是作出了诸多探索。
近日,在2021国际数字科技展暨天翼智能生态博览会上,中国电信对公司战略做出进一步阐述,强调云网融合是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特征,并提出将加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开放力度,加快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