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体育发起节能倡议、推出“低碳市集”、普及低碳知识……当下正值全国第33个节能宣传周(7月10日至16日),各式各样的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开展。绿色低碳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并形成社会共识。
双碳也不仅仅关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关乎到产业经济和生产方式。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陆续实施碳边境调节税的背景下,低碳发展不只是社会责任,更关系到国家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今年6月14日,欧洲议会官方宣布通过了欧盟新电池法规。该法规要求,自2024年开始,未来新的电动汽车(EV)电池、LMT电池和容量大于2kWh的工业电池,必须具备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以及数字电池护照才能进入欧盟市场。
这一法规被业界视为未来新电池进入欧盟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了包括中国电池产品在内的其他所有电池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
披露碳足迹和提供数字电池护照只是第一步。“就像一场摸底考试,欧盟会先摸清整个行业的碳足迹情况,后续再逐步提高对电池产品碳足迹的相关要求”。一位国际贸易专家对36碳表示。
就在法规公布前的两个月,全球最大、市占率高达37%的锂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正式公布了碳中和计划。“在当前的动力电池市场,碳竞争力已经越来越重要。”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对此表态称。
这无疑传递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除了产品品质、性价比、本地化等因素之外,减少碳排放的能力也将成为全球电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当下以欧洲、北美为代表的海外市场锂电池渗透率仍然很低,各国电池玩家们正纷纷在海外跑马圈地加速布局——全球锂电池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尘埃落定。与此同时,以欧洲为代表的海外市场开始对锂电产业链减碳提出日益严格的要求。因此,碳中和正在成为塑造锂电行业格局的下一个重要契机。
风起于青萍之末,如前文所说,欧盟新电池法规要求披露电池产品的碳足迹仅仅是一个开始,而更大的风暴已在背后酝酿。
这其中,碳足迹声明是重中之重——新规规定法规生效之后18个月之后,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电池产品都要提供碳足迹声明;生效36个月之后,欧盟要对电池的碳足迹性能进行等级的评定,生效54个月之后,要设定碳足迹最大的阈值。
“电池碳足迹的高低将直接反映电池企业未来在欧盟市场的评级,是ABC或者123。最后欧盟对动力电池在欧盟市场的碳足迹设定一个阈值,高于阈值的产品没有办法在欧盟市场进行销售。”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博士告诉36碳。
同样在今年六月,日本市场也对电池企业的减碳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规定。根据日本政府经济产业部要求,从2024年起,电动汽车制造商必须披露电池的碳足迹。之后im体育,日本政府将对动力电池的碳足迹设定一定的上限,任何超过碳足迹上限的电动汽车将无法获得补贴im体育。
与此同时,在微观产业层面,下游的车企客户对于电池产品的碳足迹要求也在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球已有大约20家车企公布了碳中和时间表或减碳计划,并逐渐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压力转移到供应链上。例如大众集团就已经将“减碳成绩单”作为了与供应商签订合同的重要评价标准。
在此背景下,车企对于电动车的重要零部件——动力电池的碳足迹无疑也会有比市场准入更严苛的要求。
“参考欧盟市场风机招标的要求,目前风机的碳足迹已经成为了投标的重要指标,高和低都会影响投标的结果。”邱林表示,未来,电池的碳足迹很有可能成为动力电池招标中的重要指标,影响到电池企业的招标评分。
政策约束与客户要求双重压力之下,动力电池企业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实现零碳“破局”?
在以欧盟电池法为代表的碳关税壁垒背景下,谁有更强的降碳能力,也就拥有更强的“碳竞争力”。降碳也因此越来越成为国内电池企业的“必修课”和新竞赛。
36碳了解到,目前宁德时代、远景动力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等国内头部电池企业均已在减碳、脱碳方面做了提前的部署,率先付诸行动。
宁德时代的宜宾基地于2021年成为了业内首家电池零碳工厂,该工厂至今已连续两年实现了运营碳中和;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也已经实现了100%绿电经营。其计划在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
作为全球锂电行业碳中和转型的先行者,远景动力近期宣布已经于2022年年底实现了全球业务运营碳中和im体育,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运营碳中和的电池科技企业。
“ 远景动力通过方舟碳管理系统,对我们的产品进行了‘从摇篮到大门’的碳足迹分析,从原料开采、加工、包装、运输到生产、污染物排放等流程进行了精准的碳排放核算,并通过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开发、绿电交易等方式在产能布局和投产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减少了运营层面(即范围1和范围2)约18.4万吨碳排放,减排比例达到81.7%,并最终实现了碳中和。”远景动力战略运营高级经理程佰兴介绍。
此外,为加速新能源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远景动力同期推出了全球首批获TüV南德认证的 “碳中和储能电池”,这也是这家公司2022年发布全球首批“碳中和动力电池”后的再次创新尝试。
不少行业人士认为,电池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基数大im体育,要做到“零碳”,从采矿环节就需要进行碳足迹追踪,原料开采、加工、包装、运输到生产的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都要完全清零,在目前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目前来说,完全实现直接和间接零排放是不现实的。通过率先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远景目前可以做到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约60%的碳排放,剩余部分则采用中和抵消的方式进行抵消,最后它实现的状态是碳中和的。”邱林介绍称。
不仅如此,远景动力还率先在产品上采用“零碳绿码”,展示透明、可追溯、可认证的碳足迹数据以应对欧洲等海外市场对披露产品碳足迹、提供数字电池护照的需求。
纵观整个行业,即使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60%的减排量也已经殊为不易,这主要得益于远景动力“多管齐下”的碳减排措施:
自2022年中起,远景动力鄂尔多斯工厂已开始使用园区内6台5MW风机提供的绿电,光伏一期项目也将于2023年年底并网发电。结合绿电交易等方式,截止2022年年底,远景动力全球已实现100%使用零碳电力。
以远景动力江阴工厂为例,该工厂从2021年起进行了一系列工艺革新,针对正极搅拌、涂布、制冷等能耗最高的几项工序,进行专业的能碳管理。例如在涂布工序设置余热回收环节,将涂布烘箱内产生的蒸汽冷凝成水,并通过热交换板进行热能回收。在整个江阴工厂中,有20项类似于这样的节能工序。2023年2月,远景动力江阴工厂获得了中国首个五星级零碳工厂双认证,并成为中国节能协会零碳工厂评价及披露平台首批上榜工厂。
各工序的减排要有数字化的系统进行“指挥”。因此,远景动力为各地工厂打造了能源管理和环境监测系统,对电、蒸汽、水等资源使用进行实时监测和异常情况预警,实现了能源使用可视化、精准分析、动态管理,每年每座工厂能耗可降低1.5%-5%。
针对无法通过短期举措削减的运营碳排放,远景动力在选择绿证和碳汇方面也是有对应的标准要求。程佰兴介绍:“ 在绿证的维度上,我们必须满足RE100和CDP(补注:即权威碳排放披露项目)的要求,优先考虑来自风电、光伏、可持续生物质能产生的绿证;在碳汇方面,优先选择国际承认的高质量标准的VCS/GS项目,不会考虑对生态和资源产生较大影响的大型水电项目,而是选择能够给生态带来真正额外效益的项目,比如碳捕捉、碳封存等。”
不难看到,电池行业的头部企业都已行动起来,围绕“降碳”这一新的竞争领域,展开了新一轮竞争。在未来,降碳能力可能为电池产品带来溢价,成为电池企业新的产品力。
36碳认为,针对碳的竞争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这种竞争是一种“外卷”而不是“内卷”,竞逐的是国际市场的增量,而不是国内市场的存量。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头部企业的探索都有助于增强产业链的降碳能力,助力国内电池产业链走向世界。
二十年前,极少人能想到,一个规模高达数千亿美元市场的行业,能够由中国企业主导。
当前,我国已形成了从材料研发、电池生产、回收利用到设备支撑的全球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前十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合计份额超60%。
目前动力电池产品的碳排放绝大部分来自于供应链环节,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完全独立于供应链体系而实现低碳或者零碳。因此,要提高产品的碳竞争力,提升供应链的减碳能力将是重中之重。
可以看到,作为头部企业的宁德时代、远景动力、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等玩家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带动整条产业链共同减碳。
宁德时代已于去年启动了业内首套针对锂电池供应链的审核工具CREDIT价值链可持续透明度审核计划,还将计划通过四大创新体系,在矿、大宗原材料、电池材料、电芯制造、电池系统五大关键节点实现技术降碳。
远景动力针对性地开发了供应链碳管理工具,并在日本和中国开展试点:第一阶段选取部分核心供应商进行一对一的碳数据收集、核算和管理,范围覆盖电池的六大主材;第二阶段,将碳管理工具推广到所有主要供应商,以支持更实时、精准的碳足迹计算和“零碳绿码”溯源,在实现自身产品碳足迹优化的同时,赋能产业链的绿色转型。
此外,“零碳产业园”模式也已经成为了锂电产业链减碳的样板:远景动力鄂尔多斯电池工厂于2022年4月正式落地,至今已累计生产超过700万颗储能电池,其所在的远景零碳产业园布局了风机、光伏、储能协同的新型能源系统以及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园区内生产实现100%使用绿色电力,吸引了华景、万锂泰、镕锂等上下游企业入驻im体育,形成电池及储能产业链集群和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集群。
零碳产业园也正在成为锂电行业减碳的参考范例:蜂巢能源去年11月开工建设的达州零碳产业园同样也是把产业链纳入其中,共同减碳。
此外,不能忽视的是,中国电池企业海外落地产能方兴未艾,如何在海外地区也能实现低碳生产,是各电池企业面对的难点。
程佰兴告诉36碳,远景动力目前在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及西班牙设有13大生产基地。公司在海外建厂选址时会将当地的风光资源纳入考量。例如法国杜埃和西班牙纳瓦尔莫拉德拉马塔地区,都拥有较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而这也是远景动力在全球推广零碳产业园模式,实现供应链降碳的基础。
“由于不同国家的政策,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包括新能源的指标等等各有差异,目前远景针对零碳产业园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去应对不同的打造零碳产业园的环境。”邱林表示。
针对电池产业链的最末端——回收环节,欧盟新电池法规也制定了严格要求:到2027年,电池产品锂的回收率应达到50%,钴、铜、铅和镍的回收率应达到90%。有研究显示,运用回收材料制造电池比运用直接开采的原材料制造电池,产生的碳排放会降低51.8%。电池回收为锂电产业链带来的降碳潜力不可小觑。
“目前的行业现状是,大部分回收企业都在国内,海外的回收企业能力相较于国内差距比较多,如何把国内比较先进的回收企业的应用、工艺、技术带到海外,是我们不断研究探索的问题。” 程佰兴向36碳介绍称。
从宁德时代的“价值链可持续透明度”,到远景动力的“零碳产业园模式”, 头部电池企业对价值链碳中和的实践正在重塑整条电池供应链。
归根结底,电池企业才是产业链的核心。只有电池企业积极实现碳中和,才能带动整条锂电产业链实现低碳转型,共同迈向零碳目标。
不过,如前文所言,目前整条电池供应链距离“完全零碳排放”还有相当差距,要达成全价值链碳中和,实现供应链的净零排放,电池企业们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