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400-123-4657
  • 栏目幻灯一
  • 栏目幻灯二
  • 最新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热门分类: 第一系列 | 第二系列 | ......>>更多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半岛·体育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im体育事关四川“最大强项”发挥!川观智库发布《四川碳足迹认证与应用调研报告》详解推进重点难点与痛点添加时间:2023-10-01

      im体育这项工作被赋予了很高的战略意义。近日四川省委举行的解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提出,这是一项具有前瞻性、探索性和牵动性的改革,旨在引导市场主体更好适应国际碳规则变化,依托四川清洁能源优势发展绿色低碳产品,增强“四川造”产品参与全球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然而川观智库通过前期摸底发现,不少企业和部门对其现状甚至含义都不甚了解,更毋论当前重点与痛点。为此,川观智库走访调研了业内专家、企业和机构,在此基础上推出《四川碳足迹认证与应用调研报告(2021)》,力求为相关政企决策提供参考im体育。

      ●2016年全省首次开展低碳产品认证,成都市相关做法被列入全国可借鉴经验,业内常用认证工具中有不少来自四川

      个人、产品、企业等等都有碳足迹,理论上都可以开展相关认证与应用。结合全会精神、业内实践和实际需求,受访专家和认证机构负责人普遍认为四川更多是侧重于产品碳足迹,即“产品在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综合公开信息与省环境研究与规划院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工程师向柳等受访者介绍,早在2016年,原四川省技术质量监督局办公室就印发了《四川省低碳产品认证工作方案》,首次开展全省低碳产品认证,其中就涉及产品碳足迹认证与应用工作;2019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成都市鼓励和支持开展出口产品低碳认证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在成都率先建立国际化的低碳产品认证标准、认证机构与服务体系,推动出口产品低碳认证工作。

      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开展包括碳足迹认证政策制定与宣讲、组织进行碳足迹认证、组建成都市出口产品低碳标准与认证联盟等工作。相关做法被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收入“碳足迹应用事例”,作为全国可借鉴的经验。

      除了政府服务之外,相关能力建设也启动较早。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必维认证(北京)有限公司等一线认证机构和川观智库交流时都提到,计算国内产品碳足迹时使用的数据库——中国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CLCD)就来自四川。川观智库联系到主持开发该数据库的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王洪涛,他表示除了中国首个碳足迹数据库CLCD之外,团队还开发了国际首个LCA(生命周期评价)在线系统eFootprint,两者共同构成了国内极少数被国际一线认证机构采用的碳足迹认证工具平台。

      川观智库查询了国内权威认证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官网。根据其最新公开的《产品碳足迹核查企业及产品名录》,截至2019年,该中心一共认证了134个国内产品的碳足迹,其中有14个产品来自四川企业。其余多数产品出自山东、江苏、广东等地企业。

      为获取最新情况,川观智库辗转联系到业内多家一线认证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成都分中心、必维认证(北京)有限公司、莱茵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以及上海环翼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上述机构负责人表示,每家机构在中国认证案例在数百至数千例不等,但截至目前在川案例数量都相对不多,多则“十几个”、少则“个位数”。认证不多,毋论应用。

      上述受访机构普遍表示,经过多年市场化竞争,产品碳足迹认证的时间和财务成本都在合理范围之内。综合各家信息,认证费用及耗时和项目的复杂程度有关,但通常一款产品收费在5到7万元之间,耗时在一个月之内。必维认证(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区可持续发展经理黄敏举例说,像一款重达4.6吨的大空调机组,已经算供应链较为复杂的产品,也能在两个月内完成碳足迹认证,项目收费也在10万元以内。多位受访者表示,至于家具皮鞋等相对更简单的产品,“花个十来天就能做完”。

      在成都市商务局等部门支持下,成都海关技术中心自2019年起便牵头为本地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企业提供免费低碳和碳足迹认证服务。成都海关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共完成20家企业、30个产品的认证。

      起步较早、成本又不高,为什么实践案例却不多?综合受访者观点,有“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的原因。

      需求侧方面,企业动力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最直接理由是“不了解”。川观智库随机采访了6家有出口业务的川企,仅2家企业负责人表示知道什么是碳足迹。成都绿华包装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纸浆包装产品出口欧美,但总经理华维表示“有相关国家的出口资质就行了,客户没要求过做碳足迹认证。”

      除了不了解,也和当前市场认知度较低、认证结果应用有限直接相关。西南交大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赵锐研究发现,目前公众对碳标签认知度仍然较低。根据其对某超大城市公众调查,78.1%的受访者并不知道碳标签及其含义;受访者普遍反馈,满足境外客户相关要求,是目前川企开展相关认证的主要动力,也是认证结果最常见的应用方式——换言之客户不提要求,企业就不想认证。

      这背后,还有“隐性成本”的算计。一家冶金企业表示,碳足迹认证费用确实不高,但围绕认证结果和客户要求而进行的节能减排、装备升级等工作却耗资巨大,“我们算了一下,花费成本可能比交欧盟碳关税还要多。”

      根据上述一线认证机构反馈,行业有明确规范:就方法而言,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67《温室气体-产品的碳排放量-量化和通信的要求和指南》im体育、英国标准协会PAS2050《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进行评价是国际通行方法;就资质而言,国内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负责机构资质,有中国认证认可协会负责从业者资质;国外也有相关机构(如德国认可委员会)负责资质管理,像必维认证等还进一步成为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第三方认证机构。

      先看资质。受访者透露目前行业缺乏有效资质管理。没上述资质的从业机构依然可以开展业务。一些企业反而专找它们做认证,“客户自己说产品用的什么材料,这些机构拿去百度查一个排放因子,随便算下就完了”“整个认证报告就一页纸”“有些企业是自己随便找个机构,要想做得漂亮就找两家机构,拿到认证就说我是低碳产品了”——这种做法,在业内叫做“漂绿”。

      如此敷衍的认证结果,拿来有用吗?受访者表示当前市场现状更多是“客户认可”而非“监管者认可”——国内外的MRV(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制度体系都处于建设当中。目前只要委托认证的客户觉着有用,认证机构就能交差。

      再看方法。如果说资质方面是有人主动“钻空子”,认证方法上则存在客观“漏洞”。

      王洪涛介绍,完成碳足迹认证主要依靠三个基础:一是要有认证标准或者说规则;二是供应链调查和数据库,前者是通过调查方式了解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环节和原料,后者则有相应数据(如调查得知某产品用到多少克的原料铝,那这些铝的碳排放量可通过数据库查询获得);三是软件工具,用于碳足迹计算。

      西南财大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教授陈建东等多位受访者向川观智库确认:对同一个产品,不同机构可以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碳足迹认证结果。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是标准和数据库。

      一方面,上述国际标准只是框架性、原则性的“通则”,而具体指导每个行业该怎么干的“细则”目前仍大量缺失。上海环翼环境科技有限公司CEO龚万彬以动力电池产品为例,解释了这种缺失带来的问题:即便所有机构都按ISO14067计算,但边界怎么定?是从“摇篮到大门”还是“摇篮到坟墓”?前者只计算电池离开工厂大门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后者则要涉及电池运输、使用、报废等后续环节;其次要不要考虑电池寿命问题?如劣质电池只能用一年、优质电池能用十年,看全生命周期肯定是后者碳排放总量高,单看一年结果又会相反……不同机构,完全可根据自身利益来选择不同答案。

      单从体量上看,通则就有明显的局限性。受访者表示国际标准ISO14067只有50多页,而欧盟正陆续推出的行业细则仅一个就超过100页。

      另一方面,数据库建设与管理也存在问题。多位受访者谈到目前业内没有统一数据库,也没有主管部门牵头制定。部分机构存在购买欧洲数据库、拿欧洲原料碳排放情况来计算中国产品碳足迹的“怪现象”。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成都分中心绿色发展部部长张浩表示,数据库建立和完善需要时间。负责任的机构会尽量选用中国数据,但问题是国内数据不全,“打一个不恰当比方im体育,比如国外数据库涉及到4000种原料,我们(国内)现在可能只有200种——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差距。”

      多位受访者谈到,上述原因影响了碳足迹认证结果的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进而削弱了市场主体开展碳足迹认证和应用的意愿。

      ●宏观趋势日趋明朗,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或于2026年正式收费,我国亦将建立绿色贸易标准和认证体系

      ●应对未来更高碳排放约束力度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碳足迹认证只是后续漫长工作的“第一步”

      ●研究显示“四川造”产品碳足迹比外省同种产品低了68%以上,川企开展相关工作可望获得“先行红利”

      受访者普遍给出肯定答复,一个重要原因是基于对宏观趋势的预判。对此川观智库综合成都海关技术中心和受访学者相关研究,整理如下——

      从全球范围看,目前仅欧盟提出了较为确定的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所谓“碳关税”)。具体而言,今年7月,欧盟发布碳边境调整机制法规草案,拟对部分进口商品采取碳边境调整措施:以2023年至2025年为过渡期,期间收集电力、钢铁、铝、水泥、化肥等行业的进口商品碳排放数据;2026年起正式开始对碳排放收费,收费标准将参考欧盟碳市场配额拍卖价格。多位专家表示im体育,后期欧盟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其涵盖的行业范围。

      不仅“收税”,还可能“拒入”。欧盟去年底发布的《关于电池和废电池的法规提案》备受关注,因为其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2024年7月起部分工业和电动汽车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报告,2027年7月前出台碳足迹限值——届时相关产品碳排放若高于限值,就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相关政策还处在早期讨论阶段,但趋势亦日趋明朗。今年3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年度报告,称将把碳边境税纳入考虑;11月,我国商务部明确提出建立绿色贸易标准和认证体系,探索建立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

      为了解一线实感,川观智库进一步走访了省内3家先行企业: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环龙新材料有限公司、成都长城开发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反馈大致相同:之所以开展碳足迹认证和应用,主观上出于对趋势的判断和履行社会责任,客观上市场也有要求。

      市场提出了哪些要求?受访企业表示,当前海外客户对产品碳足迹更看重“有没有”而非“有多好”。但成都长城开发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中心质量管理部经理卢湘滨提到,类似要求正在逐渐加码:大约4年前,欧盟客户开始要求产品碳足迹数据,“当时只说提供个数字就行”;但自去年底以来,客户开始把“逐年降低(碳排放)”等字眼加入标书、合同。个别客户甚至提出希望供应商能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目前这还不是一个刚性要求。但如果你能达到目标,会更倾向于与你合作。”

      不仅是境外市场。四川环龙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丛峰特别提到,去年以来公司先后和星巴克、肯德基达成协议,为其遍布全国的咖啡馆和餐厅提供竹纤维本色餐巾纸,以代替原有供应商,“除了品牌,本色纸的碳足迹更少也是他们看重的一个关键因素。”

      投融资领域也有相关要求。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ESG与可持续发展部副总监王卫娜提到,投资机构会要求上市公司提供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情况,这其中就包括碳足迹。根据公开信息,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碳排放信息。今年10月,上海市政府亦出台文件明确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推进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

      重视产品碳足迹是大势所趋,但还涉及“节奏”问题——对本地企业而言,眼下能不能先驻足观望?有必要现在就着手相关工作吗?

      综合受访专家观点,四川着手开展碳足迹认证与应用,当下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im体育。

      先说必要性。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四川产品在碳足迹方面的区域优势,必须藉此才能得以体现。作为全国最大的水电生产基地,高比例的清洁能源让“四川造”产品拥有天然的碳足迹优势。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向川观智库提供了一份量化研究报告。该研究以多晶硅产品为例,发现“四川造”产品碳足迹比北方某省同种产品低了68%以上,对比国际上工艺先进的德国瓦克公司同种产品,也只有其碳排放的约60%——而这一优势要被量化和认可,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与应用是必要前提。

      此外,当前开展相关工作可望获得“先行红利”。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官网提出,碳足迹认证是“申请国家和地方相关财政奖励资金的依据”。综合公开信息,今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已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企业提供贷款。根据浙江省衢州市实践,企业可享受最高为正常额度1.5倍提额系数的贷款和相关税收优惠。此外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可借此率先开展绿色营销,提升品牌价值。

      至于紧迫性,多位受访者提醒:应对未来更高碳排放约束力度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留给企业和地方政府准备的时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一个关键理由是:碳足迹认证耗时固然不长,但它只是后续漫长工作的“第一步”。

      必维认证(北京)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邹凤贤等受访者认为,碳足迹认证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摸清“家底”,为企业后续工作(如持续减碳、制定碳战略等)提供决策依据。“要建立并维持在碳排放方面的竞争力,企业需要一整套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管理体系。”王洪涛表示。

      而后续工作并非易事。以减碳为例,“什么是制成品?就是说现有工艺、材料等都是成熟固定的。要想减碳,要么动工艺、要么动材料,哪一项都是‘牵一发动全身’。”莱茵技术上海有限公司部门经理周静举例说,一家做手机屏幕钢化膜企业经相关认证后得知,产品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切割钢化玻璃片时用的一种氟化物辅料,“但目前找不到现成替代办法,要减碳只有靠技术创新。”她表示企业解决这一问题,必然是以“年”为单位。

      受访者普遍认为,碳达峰碳中和将引发不同产业链的低碳革命,黄敏认为企业与其被动应对、手忙脚乱,不如主动开展碳足迹认证和应用,在此基础上从容谋划推进后续工作。

      ●推动建立某些重点产品碳足迹认证的标准体系,可从多晶硅、钛白粉和动力电池这三个重点产品入手

      ●引导市场主体要坚持市场化方式、意识优先,谨防制定脱离市场的过高目标、搞“运动式”补贴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当前可以做些什么?受访者从碳足迹认证、应用出发,分别给出了具体建议。

      围绕碳足迹认证,受访者建议集中于一点:聚焦部分重点产品,制定“四川细则”、提供“四川数据”。具体而言,建议推动建立某些重点产品碳足迹认证的标准体系,通过团体标准逐步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同时完善相关数据库。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四川分公司绿色低碳业务部总监安明建议,可从多晶硅、钛白粉和动力电池这三个四川有相对优势且缺乏细则的重点产品入手。

      这一现状导致四川的区域优势无法得以体现。受访者谈到一个案例:国内某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中,只有一个“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这种情况下只要计算用电量所代表的碳排放,“用水电”的四川和“用火电”的其他地区只能用同一个因子,得出一模一样的结果。这显然不能精准反映事实,也无法体现四川优势。

      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就产品层面而言,受访者表示当前国内外相关认证标准和数据都还有不少空缺。且国外相关标准普遍采取市场化竞争机制,多由NGO组织(非政府组织)牵头制定,国内也留有相应空间。四川制定的产品标准和提供数据只要够好,完全有可能被国内乃至国际同行普遍认可并采用。“有点像写论文,你写得好,又按照规定格式和方法来,别人就有可能调用。”张浩表示。

      至于什么样的标准和数据才算“够好”?龚万彬提到三点:一是时效性,数据要更新及时,要契合产品最新特性和需求;二是科学性,运用方法和格式要符合国际规则;三是有可操作性。此外他提醒四川不必执着于自行制定,若其他在编标准足够好,也可积极支持其应用推广。同时不仅是标准制定,标准应用、管理等也需要政府一体考虑。

      在具体建议前,多位受访者谈到政府引导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市场化方式,以推动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长效机制为目的,谨防制定脱离市场的过高目标、搞“运动式”补贴;二是意识优先,通过企业座谈、培训宣讲等方式提高企业主认知,同时向大众宣传普及产品碳足迹理念,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此基础上,专家建议从应用场景入手——成都海关技术中心机电实验室主任徐畅建议,政府采购项目招标时可探索把“是否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是否披露碳足迹信息”等作为评审因素,并在政府评奖、信用管理等工作中加入相关指标;赵锐建议可参考其他省市做法,对自愿参与的企业或平台给予一定补贴、税收优惠和审批支持,同时积极探索营造低碳绿色消费新场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终端消费产品进行碳标签消费试点;王洪涛建议打造类似“低碳天府”的碳足迹领域地理标志,引导帮助“四川造”产品挖掘潜在的绿色价值。

      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特别提醒,引导工作要“抓重点”,从重点领域与重点行业着手。当前哪些是重点?综合专家观点,除四川有优势的产品外,一是外销欧美产品;二是天然有绿色属性和要求的产品,如光伏发电相关设备等;三是贴近消费者的终端产品,如纸巾等日用品;四是减碳大户,如建筑业。这些领域或对减碳更敏感,更易接受碳足迹理念。

      碳足迹可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生产生活中直接使用化石能源造成的碳排放量,如乘飞机、发电等;第二碳足迹是购买和使用商品,如消费一瓶瓶装水时,因为生产、运输、销售、回收等过程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