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400-123-4657
  • 栏目幻灯一
  • 栏目幻灯二
  • 最新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热门分类: 第一系列 | 第二系列 | ......>>更多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半岛·体育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重磅!七大行业全部纳入碳核查范围附碳市场发展历im体育程与趋势分析添加时间:2023-10-24

      im体育据10月18日生态环境部官网消息,为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规范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通知》,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重点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企业纳入《通知》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范围。

      《通知》要求,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每年3月31日前,组织重点行业企业编制上一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分别核算报告企业层级排放总量和设施层级排放量),并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网址为)报送排放报告和支撑材料(2022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应于2023年11月17日前完成)。

      《通知》提出,在核算企业层级净购入电量或设施层级消耗电量对应的排放量时,直供重点行业企业使用且未并入市政电网、企业自发自用(包括并网不上网和余电上网的情况)的非化石能源电量对应的排放量按0计算,重点行业企业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通过市场化交易购入使用非化石能源电力的企业,需单独报告该部分电力消费量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对应的排放量暂按全国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进行计算。2022年度全国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为0.5703t CO2/MWh,后续年度因子通过管理平台发布。

      《通知》要求,水泥、电解铝和钢铁行业企业碳排放报告核查工作应于每年9月30日前完成,其他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报告核查工作应于每年12月31日前完成(2022年度各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报告的核查工作应于2023年12月31日前完成)。

      强烈推荐学习以下四份深度教程,对我国碳市场的政策、实践、交易规则、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PPT共32页,内容包涵了碳交易溯源、世界碳交易市场、后京都时代的世界碳市场、中国碳市场发展历程、中国碳市场展望这五大板块。

      并讲解了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兴起下,将如何推动低碳经济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产业链上各环节行业的成熟以及投资者如何把握机会。

      PPT共65页,包含从全国碳市场总体制度框架、全国碳市场交易制度与规则、控排企业的应对方法三部分内容 。

      PPT来自山西省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中心,对碳市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政策进行了介绍,并详细解读了碳排放核算方法。如果想了解碳核算方法、报送流程和要求,可以深入阅读。

      此外,PPT还解释了碳市场有哪些要素,碳市场如何运行,碳配额如何分配,如何履约以及不履约会怎样等问题。

      对碳交易的九大要素进行讲解,包括覆盖范围、MRV、履约机制、抵消机制、支撑体系、配额总量与分配、法律保障、交易机制、调控机制。对我国碳市场的实践总结,并对《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要点进行了解读。

      作为气候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碳市场的发展对明晰碳排放权、促进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碳市场的建设开始于区域试点,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家层面统一的碳市场。

      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于2011年11月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批批准了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2016年,四川、福建两个非试点区碳市场相继启动。至此,大陆地区的9个区域碳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标志着中国碳市场进入全国运行阶段。

      第一阶段,2002-2012年,通过《京都协议书》建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s)参与国际交易。

      第二阶段,2013-2020年,我国各个碳排放交易试点依次开展,除配额交易外,还可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消碳排放,建立国内核证减排市场。但由于CCER呈现出自愿减排交易量少、个别项目不规范、供需不平衡等特征,于2017年3月被暂停项目备案,存量CCER仍可在市场交易。

      第三阶段,2021年至今。2021年7月16日建立全国碳排放市场,目前仅覆盖电力行业,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是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碳现货市场。

      我国碳市场运行机制主要有配额管理机制、CCER抵消机制、MRV管理机制和碳价调控机制。

      1、配额管理机制。配额管理机制主要包括碳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以碳配额为主im体育、CCER 为辅。碳配额发放主要有两种模式:免费发放和付费,以免费发放为主,付费占比较低。

      2、CCER抵消机制。除了配额之外,碳市场也可以采用CCER作为抵消机制,碳排放强度较高的控排行业可以选择购买更多的CCER抵消部分碳排放,碳排放强度较低的控排行业和非控排行业也可以选择购买CCER后再次售卖给碳排放强度较高的控排行业。

      3、MRV管理机制。为保证全国碳市场和试点碳市场中碳排放数据的质量,我国参照CDM体系建立了MRV管理机制,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测量、报告和核查。

      4、碳价调控机制。碳市场还设置碳价调控机制对碳价进行管理,以防碳价格波动过大,主要是对碳价涨幅、交易者头寸和交易量等进行调控。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始交易,碳市场启动当日成交量超过410万吨。从成交价看,全国碳市场自成立至2023年1月末,日成交均价处于30~65元/吨之间。

      从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和福建等地逐次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由于各个试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碳市场制度设计等存在较大差异,其交易量、成交金额和成交价也呈现较大差异。

      CCER是碳市场的重要补充部分,截至目前,发改委公示的CCER审定项目累计2871个,备案项目861个,获得减排量备案项目287个,获得减排备案项目中挂网公示254个。

      CCER审定的项目类型主要是可再生能源,以风电、光伏、水电项目为主。2014-2021年间,前七大碳交易试点共成交CCER4.42亿吨,其中上海碳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1.71亿吨。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在新浪财经2022年会暨第十五届金麒麟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指出:

      目前中国强制碳市场只有一个行业——电力行业,未来可能在电力之后,再循序渐进地推出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8大行业,配额可能到70~80亿吨,控排企业到达7000到8000家,甚至到1万家。

      未来中国碳市场如果金融化之后,以70~80亿吨的配额,就相当于欧盟碳市场现在5倍的配额,交易量未来如果循序渐进的金融化之后,有可能是超过500~600亿吨,单价有可能超过200元人民币,交易金额有可能到达10万亿人民币以上。

      第一,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院士的统计,中国去年的碳排放大约是105亿吨,能耗大约占全世界的1/4,碳排放大约占全球的30%左右,接近1/3,煤耗大约占全世界的1/2。所以,中国实现碳中和压力山大,必须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减碳工具,那就是碳市场。

      第二,中国已经具备了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体系,风光装机超过六亿千瓦,占全世界的80%左右,产能占全世界的70%左右。风光新能源等装备制造业占据了全世界60%左右,电动车超过100万辆im体育,大约占全世界的50%以上。所以,中国碳排放八大行业大约是占2/3,还有1/3需要借助于自愿碳市场。

      第三,中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大约是382万亿,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大约占345万亿,其中90%是银行业机构总资产,而银行业机构的融资需要信用,需要担保,需要抵押,碳中和的技术创新需要银行融资之外的直接融资,包括债券,包括股票,更需要一个新型金融市场,那就是碳市场。

      与欧盟等起步较早的碳市场相比,我国碳市场存在市场主体与交易品种单一、市场活跃度较低、价格机制不完善等阶段性问题,还需进一步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全国碳市场扩大重点行业覆盖范围,有助于扩大市场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利用行业间减排成本差异,降低总体成本;纳入重点排放行业,碳市场可激励重点行业企业率先达峰。预计“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im体育、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将逐步纳入。综合考虑减排潜力、数据基础im体育、产业政策及欧盟碳关税影响等,建材(水泥)、有色金属(电解铝)、钢铁行业将较先纳入。

      交易品种将从当前的以碳配额为主im体育、CCER为补充,逐步引入期权、期货、远期、互换等碳金融衍生品,不断完善碳交易金融体系。

      未来,专业碳资产公司、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有望参与全国碳市场,从而提高市场交易流动性。

      目前碳配额总体相对宽松,一定程度导致碳市场交易低迷。立足国情实际,我国或将借鉴欧盟经验,按照“稳中有降”的原则,适度降低配额上限,稳步提高碳排放基准线水平,利用拍卖机制进行配额分配,通过增加排放成本倒逼市场活跃度提升。

      试点市场规模更小、流动性差。2015年7家市场总交易量只有2900万吨。2016年发改委发布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通知后,交易量有所放大。从各个市场来看,广东碳市场累计成交量与全国碳市场规模相当。此外,除湖北成交量稍大外,其余市场交易量均很小。

      社会大众对碳交易关注度也不足,认知度不高,由此导致社会参与度较低。正是因为社会关注度不够,缺乏相应的碳金融专业人才、系统性技术人员、风险监管人才的参与,我国碳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缺乏活力。

      市场分成全国碳市场和8个试点碳市场,各地区的政策和覆盖范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部分高排放产业由政策执行严格的地区向政策宽松的地区转移,即所谓的碳泄漏,削弱了全国减排的效果。

      从欧盟的经验来看,碳现货和碳期货等衍生品基本同步发展,衍生品交易对促进市场活跃度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试点地区的交易产品主要是排放权配额、核证自愿减排量等现货产品,缺乏相应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工具。即使上海碳市场推出远期产品,但交易量非常少。

      理论上说,碳交易价格应接近或超过节能减排的成本,才能起到促进减排的激励作用。我国不仅碳市场交易量比预期要小很多,而且多数市场的价格始终是在低位徘徊。价格低,难以充分发挥效果。

      我国碳排放配额分配模式与欧盟碳市场较为相似,我国碳市场的初始配额分配制度以免费为主,配额分配方式可以借鉴欧盟地区的发展经验,分阶段提升付费比例,强化“污染者付费”原则。

      在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中,存量CCER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否能够支撑第二个履约周期堪忧。随着市场对CCER需求的不断上升,市场供不应求,重启CCER也可提上日程。

      随着投资者对碳市场关注度的提升,逐步引入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参与碳市场交易,有助于快速提升碳市场体量,逐步扩大市场开放程度。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示信息,我国碳排放数据存在造假行为,这严重损害了碳市场运行效率。我国MRV机制存在排放数据不准确、核算机构监督不到位、核查人员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完善MRV机制是提升数据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现货交易的基础上,未来应有序发展碳金融工具和产品,如碳期货、碳远期、碳掉期等交易工具,碳抵押、碳回购等融资工具。

      全国碳市场纳入的行业和企业数量有限,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有利于提升市场活跃度。随着碳市场建设的不断成熟,“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纳入行业应由电力行业逐步拓展至八大重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十五五”期间,应进一步扩大碳市场的行业参与程度和覆盖企业范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