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400-123-4657
  • 栏目幻灯一
  • 栏目幻灯二
  • 最新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热门分类: 第一系列 | 第二系列 | ......>>更多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半岛·体育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im体育浅谈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添加时间:2023-10-25

      im体育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21年7月底启动了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定位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下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将增加传统产业碳排放成本,促使其不断通过技术进步和节能投资降低碳排放。本文分析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参考全球碳市场发展经验,探讨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趋势。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渐突出,世界范围内的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大势所趋。随着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im体育、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世界各国开始重视碳减排,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推动碳排放交易对改善全球气候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碳交易市场的建设。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早在2009年主动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同志首次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启上线交易,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总体设计基本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建立。

      碳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将增加传统产业碳排放成本,促使其不断通过技术进步和节能投资降低碳排放,同时鼓励支持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增强其竞争优势,引导相关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生态文明体系。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 CDM(清洁发展机制)建设阶段、碳交易市场试点建设阶段以及当前的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阶段。2005年,中国作为卖方参与CDM项目,开始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市im体育、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标志着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正式启动。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和天津五个省市率先开始试点交易。2014年,重庆、湖北试点碳市场开始交易。2016年,福建省也加入了试点碳市场的行列。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启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建设采用“双城”模式,即:上海负责交易系统建设,湖北武汉负责登记结算系统建设。至此,我国长达七年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终于迎来了统一。

      从2013年正式开始交易到2020年末,中国的试点碳交易市场经历了7个履约期,已成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根据生态环境部的初步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9月,全国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超过1万个自然人参与了交易,覆盖电力、钢铁等20多个行业。今年一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底,八个试点碳市场的配额共成交4.55亿吨,成交金额105.5亿元,平均交易价格为每吨23.2元。从2019年的全年数据可以看出,北京、湖北、上海和广东的成交更为活跃,而相较于广东、上海和湖北,北京的配额分配量最少,其平均成交价达到了77元/吨,比排在第二位的上海(39.66元/吨)高出一倍。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从试点到全国统一开市,这是我国碳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根据生态环境部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1.初步建立市场准入规则及相关法律法规。生态环境部出台一系列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政策。2021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在此之前还印发了《2019—2020 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和《纳入2019—2020 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等配套文件。此前,全国各试点市场也陆续发布了如《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是碳交易市场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这些文件对排放控制目标、配额分配方法、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加以规定,使碳交易市场机制得以有效发挥。

      2.形成了以配额现货为主要品种的交易模式。从交易品种来看,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主要为配额交易(CEA)。配额现货交易,就是允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减排的成本之间的差异,在碳排放市场中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额度进行自由交易。配额现货交易包括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三种方式。目前我国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和碳试点市场中有关碳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很少。2014年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湖北等碳交易试点省市,先后推出了近20种碳金融产品。但由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刚启动和试点市场流动性不足、缺乏社会资金来支撑碳金融业务的持续开展,导致部分产品市场参与度较低。

      3.碳成交量和成交额呈上升趋势。从我国2014-2020年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情况来,成交量整体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波动趋势,2017年我国碳交易成交量最大,为4900.3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20年全年,我国碳交易市场完成成交量4340.0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增长40.85%。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成交金额变化情况来看,2014-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仅在2017、2018两年有小幅度减少。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达到了12.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33.49%,创下碳交易市场成交额新高。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上线日收盘,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6个交易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83.3万吨,成交额近2.5亿元,其中开市首日的成交额近2.1亿元。预计今年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和碳试点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额将创新高。

      4.碳交易价格地区差别大。由于我国的企业地理分布形势以及各试点的建设进度不同,我国各个试点省市和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碳交易价格尽不相同,差异性很高。从现阶段碳交易试点的配额价格情况看,各地迥异的总量确定方法和配额分配方案导致碳价格差异较大。相关资料显示北京碳交易市场的配额均价为所有试点中最高的,2020年市场均价为每吨89.49元。其余市场的2020年配额均价都在每吨40元以下,并且深圳市场im体育、福建市场的单价仍然存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至今,价格并未出现大幅涨落,最低价为48元/吨,最高价为61.07元/吨。全国碳交易市场与地方碳交易市场都是独立的交易市场,价格之间没有联动机制,但全国市场的价格会影响地方区域市场的价格,使得价格波动出现更强关联性。

      主要表现在入场企业的标准低,类型单一。我国碳试点基本都局限在高排放的工业领域,而没有给可以加入市场的农、林等行业留有机会。而且,对于有些省市来说,工业并非其主要产业,这就使得有些试点反映出的预期较差。在这一情况的驱使下,为了活跃碳交易市场,碳试点市场就不得不降低入场门槛。但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减排的边际成本高,减排量的多少并不十分重要,这也使碳交易市场的作用大打折扣。长期形势势必会使得市场的长期发展动力不足,因为不能实现在减排的同时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更加不利于其他有强烈减排意愿或更有必要进行减排的企业更好地进行减排,这种市场资源的不公平配置,对市场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且不利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成熟以及国际化。

      我国本土金融机构和国外金融机构数量众多,金融资本充实,但在我国,金融业对碳交易涉及却不多,只是对某些领域开展融资贷款。且目前国内有关碳交易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业务的财务会计处理机制的缺乏,还有与碳交易相关的碳远期、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创新产品设计寥寥无几。

      我国现状参与碳交易的主体是配额分配的企业,如果只是电力行业的企业参加碳市场,市场活跃度是有限的。

      碳排放交易涉及的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问题多是敏感话题,加上一些基础数据来源不明,企业信息不透明,加大了交易平台运行的难度。目前,虽然地方政府和有关金融机构对碳排放交易领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兴趣,但同时也存在着对政策方向把握不明和思路不清的顾虑和避忌,从而影响了整个市场的活跃度。

      目前,各试点配额分配的总量比较宽松。许多控排单位甚至出现配额过剩的情况,再加上存在配额抵消机制,导致碳交易价格过低。另外,地方配额总量扣除免费分配后的部分,可由地方政府通过拍卖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方式进行有偿分配,有偿分配的方式和标准由地方确定。因此im体育,配额总量分配的地区偏向性会导致各地区配额有偿分配成本存在差异。

      1997年全球100多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该条约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同时提出三个灵活的减排机制,碳排放权交易是其中之一。据 ICAP 报告,自《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碳交易体系发展迅速,各国及地区开始纷纷建立区域内的碳交易体系以实现碳减排承诺的目标。当前,约有38个国家级司法管辖区和24个州、地区或城市正在运行碳交易市场,呈现多层次的特点,碳交易已成为碳减排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在这段历程中,很多经验值得中国进行参考。

      在欧洲,欧盟碳市场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是碳交易体系的领跑者;在北美洲,尽管美国是排污权交易的先行者im体育,但由于政治因素一直未形成统一的碳交易体系,当前是多个区域性质的碳交易体系并存的状态,且覆盖范围较小;在亚洲,韩国是东亚地区第一个启动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国家,启动后发展迅速,已成为目前世界第二大国家级碳市场,中国也开始启动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在大洋洲,作为较早尝试碳交易市场的澳大利亚当前已基本退出碳交易舞台,仅剩新西兰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放养”较长时间后已回归稳步发展。2014年,美国加州碳交易市场与加拿大魁北克碳交易市场成功对接,随后2018年其又与加拿大安大略碳交易市场进行了对接;2016年,日本东京碳交易系统成功与琦玉市的碳交易系统进行联接;2020年,欧盟碳交易市场已与瑞士碳交易市场进行了对接。

      从各国碳交易体系覆盖行业上来看,工业、电力、建筑是各碳交易市场重点纳入减排的行业,约 76.5%、76.5%、52.9% 的碳交易体系分别对以上行业进行了覆盖,其中,新西兰碳交易体系覆盖行业范围最为广泛,包含工业、电力、建筑、交通、航空、废弃物、林业。

      国外碳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近年来,场外市场场内化的趋势明显,交易所的作用日益增大,碳期货、碳期权以及其他碳衍生品得到快速发展,国际上也已形成多个碳排放权衍生品交易市场。以欧洲期货交易所(ICE Futures Europe)和欧洲能源交易所(European Energy Exchange)为首,碳衍生品在2018年的交易活跃度激增,交易的名义价值从2017年同期的约50亿美元跃升至2018年一季度的约250亿美元。在场内市场里,欧洲期货交易所(ICE Futures Europe)提供基于EUA、CER、EUAA等碳排放权的衍生品。自2005年第一个碳排放权衍生品合约诞生以来,ICE ECX碳排放权衍生品市场增长迅速,已成为国际上流动性最高的碳排放权衍生品市场。在各个品种中,EUA期货是最为活跃的品种。2018年前三个季度,EUA期货交易量比2017年第一季度增长了38%。其EUA期权交易情况增长尤为突出,交易量和持仓量在同一时期内增加了373 %和291%。2019年1-8月,EUA期货主力合约日均持仓量约46万手。另一家碳衍生品交易所是欧洲能源交易所(European Energy Exchange),该交易所提供基于碳排放权的期货和期权,此外还是欧盟碳配额最主要的拍卖市场之一。据EEX数据,该平台2018年完成的碳配额拍卖占到了全欧洲的90%。2018年4月EEX碳交易量较2017年同期增长165%。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21年碳定价现状与趋势》,EU ETS的碳交易价格达到了每吨50欧元(约380元/吨),而全国中国碳交易市场首个交易日的碳配额平均价格为51.23元/吨,且八个试点碳市场截止去年底的平均交易价格为每吨23.2元,碳价与欧盟市场差距明显。

      各国通过碳定价获得了可观的财政收入。据世界银行数据,2018年各国政府从碳定价中取得了约440亿美元的收入,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碳税。与2017年相比,碳定价收入增加了近110亿美元。各国政府会将碳市场获得的公共财政收入应用在不同领域,部分政府将收入投资于其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项目上,包括能源效用提升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项目上,也有部分政府将收入用于补助和低收入人群等社会公益事业上。

      中国碳交易市场在试点阶段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但受到地区性和覆盖面等因素的限制,其交易规模、交易价格、流动性和投融资功能均有待提高。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凝聚了各方的期待和关注,未来市场规则将如何完善和发展,如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企业主观能动性,碳市场对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将发挥多大的作用,是值得参与者期待的。通过整理,碳交易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虽然全国碳交易市场已启动,但当前国内还缺乏严格的立法和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法律法规的“硬约束”不足。中国将在不断摸索和改进的过程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碳交易市场规则,例如建立公正合理的初始配额分配制度、不合规惩罚制度、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等,为碳交易市场的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立法与监督保障。

      目前,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只覆盖了电力一个行业,涉及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造纸、航空等七个行业有望被纳入碳交易履约范围,形成更大的碳市场规模。未来,为了扩大减排成果,碳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还可能从八大行业转向达到一定排放标准的排放设施。

      为了减小企业的成本压力,全国碳交易市场在初期主要采用配额免费发放的形式,随着市场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免费配额占比将逐步降低,形成一定比例的有偿拍卖,配额成本将更加透明,保证了交易的公平性。企业获得碳配额的成本提高,可刺激其更努力地减排,而政府则可将拍卖收入用于企业或消费者的减税,提高绿色生产和消费的积极性。

      全国碳交易市场首个交易日的碳配额平均价格为51.23元/吨,虽然高于市场预期,但仍远远低于欧盟市场价格以及碳定价高级别委员会提出的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碳价。随着中国的碳约束加强、碳配额收紧及免费配额比例下降,碳资产将逐渐成为稀缺资源,碳价上涨是必然趋势。同时,若将来国际碳市场实现连通,我国的碳价也将看齐发达国家的水平上涨。

      (据碳定价高级别委员会估计,要想低成本高效益地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每吨碳定价应在2020年前达到40–80美元(约260-520元/吨),在2030年前达到50–100美元(约325-650元/吨)。

      与试点碳交易市场相似,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仍以现货为主,从加强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的角度来考虑,未来中国也将对标欧洲和美国的交易市场,从现货转向现货、期货、衍生品并行,形成真正的碳金融市场。另外,今年三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草案修改稿)》规定,重点排放单位可以购买经过核证并登记的温室气体削减排放量,用于抵销其一定比例的碳排放配额清缴,这意味着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将在碳交易市场上作为配额的重要补充。

      根据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及利益相关方的约束和驱动,预计未来将有更多非履约企业和机构以及自愿减排的个人参与碳交易市场。同时,随着碳交易市场金融化程度的提高,市场主体也将包括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

      本人愚见,碳交易是“有形的手+无形的手”。有形之处在于,国家需要碳交易来达到温室气体减排,国内产业升级的目的,故而有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这是大势。无形之处在于碳交易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企业深度参与碳减排,并以碳中和为契机吸引更多企业、投资方和专业人士参与融入更多的交易产品,有助于增加碳交易市场流动性、减少碳泄露以及全社会低成本地实现减排目标。同时,企业管理好碳资产,还可更好地满足监管机构、股东、产业链合作伙伴、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ESG要求,在社会和公众面前树立起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未来碳交易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参与人数也会越来越多,我也希望能扎根碳领域,更加深入地研究行业,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