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400-123-4657
  • 栏目幻灯一
  • 栏目幻灯二
  • 最新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热门分类: 第一系列 | 第二系列 | ......>>更多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半岛·体育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im体育2023年“双碳”领域十大新闻·国内篇:标准建设有了指南能源转型实现突破添加时间:2023-12-29

      im体育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时至此刻,已过三年,此间,降碳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方向,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并愈发完善,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发展,并促进着各领域的低碳转型。

      2023年,“双碳”发展在政策、产业、技术等层面都有所突破,但也同时留下了一些待解的问题,钛媒体App综合全年热点事件,选出国内“双碳”领域十大新闻,以此呈现绿色发展最新趋势。

      能耗双控(对能源消费总量、强度的控制)自“十一五”开始就成为了加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导向,也一度成为约束性指标。在“双碳”战略提出之际,能耗双控的理念仍占主导地位,也因此引发了运动式减碳、不顾后果退煤、对企业限产限电等问题。为了纠偏,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并在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2023年,这一理念、政策导向进一步深入,标志性事件是今年七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先立后破,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优化完善调控方式,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为建立和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积极创造条件。顶层设计愈发重视降碳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协调、互相促进,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1年、2022年是双碳政策大规划、行动方案的密集出台期,目标明确、框架搭成后,2023年政策更加聚焦标准体系的建设和规则的细化。今年4月,国家标准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了双碳标准体系建设的基本架构,提出建设重点任务;同时,《建设指南》还设定了到2025年,双碳标准体系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等目标,并就加快研究制定碳排放怎样核算、各领域的碳排放怎么“中和”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部署,将为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在碳达峰试点建设方面,今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提出要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根据《方案》,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方案》面世不到2个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于12月初公示了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确定张家口市等25个城市、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0个园区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im体育。根据相关部署,试点城市和园区接下来将结合所在地区工作要求,系统梳理自身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基础与进展,深入分析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关键制约,围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优化升级、节能降碳增效以及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谋划部署试点建设任务。

      试点建设工作有了明确的整体规划,对加快推进城市、园区碳中和能够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但也应该看到相关工作的难度,尤其工业园区在能源改造方面还存在较大阻碍(园区试点降碳,绿色经济升温),如何解决相关问题,还需观察试点成效,并期待更加有针对性的细化政策出台。

      2023年,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危机的议程和行动,11月中美联合发布的气候联合声明,推动了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甲烷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等国际议题、行动深化,我国与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进行了碳中和中心、绿色产业等一系列合作。在COP28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国与各方积极磋商,推动了大会达成共识,历史性地达成了包含“逐步摆脱化石燃料”等内容在内的最终协议。

      但与此同时,各国在应对气候问题举措、碳中和路径上的选择各有不同,欧盟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今年开始运行的“碳关税”会对我国及其他很多国家的出口造成冲击。同时,我国迅猛发展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也在出海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和阻碍,比如美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im体育、欧盟的动力电池法案、印度针对光伏的高关税等等。在各国推动新能源产业本土化的大潮面前,未来相关限制可能会更加严苛,我国绿色产业的出海也将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2023年我国能源转型再次迎来里程碑节点,经过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3亿大关,达到了13.22亿千瓦的水平,历史性地首次超过了火电。下半年,可再生能源装机继续攻破14亿大关,根据在12月召开的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最新公布的数据,目前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

      作为可再生能源中近年来最大的增量,风电、光伏仍延续了高速发展态势,今年前11个月新增装机即突破2亿千瓦,其中光伏新增装机同比大增近150%,年内累计装机规模也超过了水电,晋升为仅次于火电的我国第二大电源;风电预计也将很快赶超水电,成为第三大电源。

      但与此同时,风电、光伏也面临着制造端产能过剩、全产业链降价、企业业绩走弱等困境,发电量增速远逊于装机量增速问题、电网消纳难题也仍然待解,针对相关情况,钛媒体App此前也进行过专题复盘(产能过剩危机下,风电、光伏的2023并不那么“风光”)。在行业面临压力、风险,明年增速预计走弱的情况下,能源转型之路未来或许会面临更多曲折。

      氢能被视为高排放部门尤其工业、交通领域的降碳“神器”,在“双碳”发展中也备受重视。但由于高成本im体育、安全性等问题,始终难以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发展。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曾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推动氢能发展。今年8月,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构建了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成为了我国首份氢能标准体系顶层设计指南。浙江、新疆、广西、宁夏、吉林等地也陆续发布了地方的氢能发展规划。

      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产业发展也进一步提速,尤其是得自绿电、能最大幅度实现降碳减排的绿氢。8月30日,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基地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是标志性事件,该项目电解水制氢能力达2万吨/年,全部就近供应中国石化塔河炼化公司,用于替代炼化油加工中使用的天然气制氢,实现脱碳绿色发展。库车项目不仅是我国首个实现绿氢规模化工业应用的项目,还带动了产业链上国内企业、产品的发展,推动行业进步。

      经历了今年的快速发展,不少机构预测绿氢成本不久就将降至灰氢(化石燃料制取氢)、蓝氢(化石燃料制取后用技术手段捕集排放的碳)水平,行业裂变时刻愈发临近。但也应该看到,虽然制氢端实现突破,用氢场景也愈发多元,但储运环节仍面临技术、成本、安全等瓶颈,制约着行业发展。同时,年底还传出前文提及的库车项目运行效率不足的消息,如何保障新技术、新项目高效运行,也是未来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作为发展较早的清洁能源,核能一直被寄予厚望,但也因为技术、安全等问题,面临诸多困难与争议。在“双碳”急迫性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全世界核电发展也在提速,我国核电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也在2023年收获颇丰。第三代核电方面,“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项目工程均取得重要进展,西部地区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正式商运,福建宁德核电项目5、6号机组、辽宁徐大堡核电项目1、2号机组获核准。年底,“国和一号”数字孪生核电站一期工程第一阶段正式投用,成为世界首个满足电力研究协会标准的数字孪生核电站。

      第四代核电方面,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商业示范工程通过168小时运行,正式实现商运,该项目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其商运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在前沿科研领域,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距离可控核聚变目标又近了一步。

      在碳中和,或说净零排放的规划中,处理无法避免的增量碳排放是重点工作之一,因此,能实现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的CCUS技术备受重视。但该技术面临明显的科研、成本瓶颈,距离规模化应用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如何破局也成为各国发力的主要方向。2023年,我国与CCUS相关的政策加速出台,目前已有近百部政策提供支持。央国企更是加速布局示范项目,几乎每2个月就会有较重要的大型示范项目传来开工或投产的好消息,其中于6月投运的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50万吨/年CCUS项目最受瞩目,该项目是亚洲最大的煤电CCUS项目,其成功投运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煤电CCUS技术日趋成熟,为我国后续开展更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社会资本的投入也值得关注,今年3月,腾讯发起名为“碳寻计划”的CCUS项目发展资助计划,预计总资助规模达亿元人民币级别。9月该计划首期Top30榜单发布,每个项目都将获得50万元奖金以支持继续研发。

      碳市场是为碳排放定价并推动交易的重要市场化机制,我国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正式启动,但市场活跃度始终不高。今年以来,受政策预期变高、履约期季节效应等影响,碳交易愈发活跃,碳价也大幅走高,8月份全国碳市场碳价首次突破70元/吨,10月又站上80元/吨的新高点,截止12月27日收盘为78.97元/吨,较年初1月3日开盘价55元/吨已上涨43.6%。

      此外,市场、业界更为关注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重启也有了重大进展,该交易被视为碳市场的重要“活血”,但自2018年以来一直处于暂停状态。今年10月,生态环境部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随后四类CCER项目方法学、注册登记规则、项目设计和实施指南等配套规则相继出台,预计交易重启之刻也将很快到来。

      在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如何辨认碳足迹、核算碳排放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今年,相关领域也有最新政策出台。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一批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在生产、消费、贸易、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显著拓展,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实现国际互认等目标。《意见》还设定了2030年目标并进行了相关工作部署,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企业节能降碳,并进一步促进绿色消费im体育,扩大低碳产品供给。

      通过国内十大新闻可以看出,今年从“双碳”政策到绿色产业,都显示出较为积极的发展态势im体育,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工作的深入,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同样不少。年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编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3)》正式出版,其中即提到了我国“双碳”目标推进面临的新能源消纳难、碳足迹等基础性制度不健全、国际碳规则约束等挑战。希望明年盘点时,相关情况得到改善的新闻也能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