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体育全国碳市场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制度规则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提升,数据质量大幅提高,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随着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影响力将显著提升。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4.42亿吨,累计成交额近250亿元。全国碳市场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制度规则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提升,数据质量大幅提高,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近日,在2024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上,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说。
据《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与展望(2024)》预测,到2030年底,全国碳市场年覆盖企业数量将提升至约55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突破86亿吨,在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占比提高至74%左右。配额成交均价预计突破200元/吨,CCER成交均价预计上升至150元/吨。随着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影响力将显著提升。
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目前已连续运行近900天,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配额)的配额清缴工作也于2023年12月31日前完成。
在湖北经济学院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锦鹏看来,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总体情况平稳有序,与第一次相比还有一些进步。“比如,全国碳市场的履约企业数量和覆盖排放量都在逐步增加。第一个履约期覆盖2162家企业,覆盖45亿吨排放,其中1833家企业完成履约,履约率99.5%;第二个履约期2257家企业,覆盖50亿吨排放im体育。”
与此同时,履约效率变高。“10月18日,上海完成履约;10月23日,海南完成履约;11月7日青海完成履约。截至2023年11月15日,履约率达95%,比第一个履约期的要求提前了一个月。”黄锦鹏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汪鹏表示,与第一个履约周期相比,企业在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能力,以及通过碳市场优化配置减排资源表现有很大进步。“最主要的是电力行业的数据监测更加完善,煤品的碳含量测试及碳计量工作更加精细化,在碳资产管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提高,逐步培养了发电行业的减碳意识,也在逐步推动形成碳资产配置产业。”
《报告》指出im体育,第二个履约周期的配额分配方案通过对分配方法的调整以及履约机制的优化,增强了全国碳市场免费配额分配的公平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报告》指出,2023年配额总成交量与碳价均显著上升。2023年配额成交量2.12亿吨,是2022年的4.2倍;总成交额144.44亿元,是2022年的5.1倍。碳价较2022年均价上涨23.24%,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均价上涨59.04%。
碳价上涨的原因有哪些?据黄锦鹏分析,一方面,配额分配方法较第一个履约期有改进,在基准线取值上有所收紧,供求关系良好;另一方面,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有所提升,生态环境部对数据报告和核查的专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此外,参与企业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市场流动性提高。
“碳价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政策是最主要的因素,配额分配要持续适度从紧,碳价才能持续稳中有升。同时市场要适度开放,比如对纳入行业、参与主体、产品种类、分配方式等。”黄锦鹏说im体育。
据汪鹏预测,未来碳价还会继续增长,尤其是2024年,在新旧能源转换的过程当中,煤电的“压舱石”功能不容忽视,此类碳排放量还将增加im体育,而随着对控排企业的配额收紧,将进一步推动碳价上涨。
从我国去年试点碳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半数试点碳市场在2023年碳价也出现了上涨。王科介绍,其中北京的成交价格最高超过110元/吨im体育,深圳的碳价上涨幅度超过60%。虽然有5个试点碳市场在全国碳市场建立以后,碳交易量有所下降,但福建碳市场的交易量上升超2倍达2590万吨,几乎是剩余7个试点碳市场的总量。
“过去一年,全国碳市场在全流程的制度框架设计方面进一步完善,碳价由第一个履约期的42元/吨增长到了68元/吨,中国碳市场的碳价格发现机制初步形成。”王科说,从2023年开始,100兆瓦以上的燃煤机组已基本实现含碳率的全部实测,使得碳排放数据的质量大幅度提升。全国碳市场通过完善配额分配,强化了违规违约的处罚力度等措施,碳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效果凸显。
“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5年到2022年降低了36%,碳市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凸显。在全社会形成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企业更加重视碳资产的管理。”王科表示,这也对全国碳市场下一步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全国碳市场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谈及未来,黄锦鹏建议,今后要建立一个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一方面,要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全国碳市场在国家‘双碳’目标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市场交易制度,更好发挥全国碳市场市场机制功能。此外,还要多管齐下完善监管体系,助力全国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经过10余年建设,中国8个试点碳市场形成要素不同、各具特色的地方碳市场,为所在区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速低碳转型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已明确不再新建试点碳市场。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试点碳市场覆盖的行业类型、企业数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将逐步减少,试点碳市场发挥的作用也将逐步减弱。”王科表示,“但未来试点碳市场将继续发挥‘政策试验田’的作用,对于全国碳市场拟实施的政策先行先试,为全国碳市场持续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