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体育“碳市场为企业提供了通过交易降低减排成本的途径,有利于提高企业低碳转型的积极性。”
对于即将于5月1日施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
该《条例》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的法规,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1年7月,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上线。据统计,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im体育,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3年底,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每吨80元左右。
据了解,河南省2022年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电行业重点企业共有117家。河南环境能源服务中心首席执行官邵诗洋透露,河南作为排放和减排大省,主动适应、积极融入全国碳市场,按履约量计第一期重点排放单位履约完成率99%,2023年漯河等部门地市企业足额完成履约任务,履约完成率100%。
碳交易也倒逼了部分高排放企业采取措施节能降碳、加强碳排放管理。漯河市临颍县盛宏热力有限公司环保专工崔晓磊告诉记者:“我们企业非常重视低碳转型,将原来的高耗能设备全部替换为低耗能。从2019年开始履约至今,碳排放配额结余11万多吨,通过‘卖碳’获利近千万。”
作为一家双碳产业综合服务机构,河南省豫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龙介绍,该公司近几年服务本省的企业超过五百多家,双碳领域专业培训达1500人次,为河南省重点排放企业减少碳排放量超过百万吨,节约碳履约成本大约五千万元,同时也为排放企业规划新能源绿电超过一百兆瓦。
李晓龙说:“全国各地的企业都在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在李晓龙看来,河南企业对碳排放交易的参与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希望相关部门加大对碳排放交易的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im体育,提高企业对碳市场的认知度。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八个重点行业,约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75%。但是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纳入了发电行业,只是对二氧化碳一种温室气体纳入了管控,也就是说,行业范围还仅仅是发电行业,交易产品只是碳排放配额现货。
尽早将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碳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使全社会的降碳成本实现最优、最小化,从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邵诗洋介绍,《条例》对确定行业覆盖范围和重点排放单位相关的工作程序进行了明确im体育,综合考虑行业的碳排放量、数据质量基础、减污降碳协同、行业高质量发展等因素,优先纳入碳排放量大、产能过剩严重、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好、数据质量基础好的重点行业。此外,按照《条例》有关规定,除了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还会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碳减排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
据了解,我国碳市场建设从地方试点开始起步。2011年明确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im体育、广东、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im体育,并且先后启动交易,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企业,有效促进了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强化了社会各界的低碳意识。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我国正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实行统一的行业核算标准、统一的监管规则、统一的交易结算、统一的配额分配方案。
根据《条例》,以后不再新建地方碳市场;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行业和企业不再参加地方的试点碳市场,即不重复管控;地方试点碳市场应当参照《条例》,健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总体来说,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的同时,地方试点碳市场还将存在一段时间。”李晓龙说。
邵诗洋认为,随着《条例》的出台,一套相对较为完备的碳市场制度框架已经建立,初步形成了由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标准规范以及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业务规则等多层次法律规章组成的全国碳市场法律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条例》的实施,对低碳转型企业来说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李晓龙分析说。挑战方面,企业需要承担更严格的碳排放限制,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同时,企业需要适应碳市场的交易规则,提高碳资产管理能力。机遇方面,碳市场为企业提供了通过交易降低减排成本的途径,有利于提高企业低碳转型的积极性。同时,领先完成低碳转型的企业将在碳市场中具备竞争优势,获取更多发展机会。
邵诗洋认为,对于低碳转型企业来说,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企业生产方式的改变、能源结构的调整、最终产品绿色设计和绿色供应链的推进,是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推动。先行的企业将在这一轮竞争中建立先发优势,甚至实现换道超车。所以,越早转型、越早开展减碳和碳排放管理,就越能抢占市场。
目前碳交易主要集中在重点行业企业,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逐渐完备,未来会进入个人消费端吗?
“普通消费者是实现全社会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长远研判如蚂蚁森林这样的‘个人碳账户’将不断涌现并完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碳减排的内生动力。”邵诗洋认为,当条件成熟时,未来可能会推广面向全社会的碳普惠交易制度,与现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行不悖但相互独立。
“个人消费端的碳排放管理空间巨大,减碳潜力十分可观,可以通过碳普惠机制参与自愿性质的减排量交易,激励个人减排行为。”邵诗洋举例说,“按照电子支付一次兑换5克碳排放,骑车一分钟兑换1.8克碳排放计算,以我国14亿多人口为基数,电子支付可以约减少7万吨的排放,骑车一分钟可以减少约2万吨的排放。”
李晓龙则表示,个人碳交易制度的建立需要解决碳排放数据收集、核算、交易规则设计等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在充分调研和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出个人碳交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