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400-123-4657
  • 栏目幻灯一
  • 栏目幻灯二
  • 最新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热门分类: 第一系列 | 第二系列 | ......>>更多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半岛·体育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im体育新华网重庆频道添加时间:2024-06-19

      im体育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氧化亚氮分解消除装置。(企业供图)

      6月18日,记者从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获悉,今年一季度,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交碳排放权331万吨,金额1.34亿元,交易规模创下重庆碳市场季度新高,同时也在全国8个试点碳市场中位居第一。

      在全球迈向零碳排放的浪潮中,碳交易市场正成为推动企业减排、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5月1日,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生效实施,全国碳市场迎来新的时代。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碳市场,今日,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满10年。截至今年5月末,重庆碳市场纳管排放企业已达334家,占全市总量的87%,覆盖全部7种国家规定管控的温室气体,是试点碳市场中唯一管控7种主要温室气体的省市。全市场交易主体达1126户,累计成交碳排放指标5102万吨、12亿元。碳市场价格由2018年的4元/吨逐年增长至2024年的40元/吨。碳排放权年度履约率由63%提高至99%以上。推动实施碳减排项目超80余个im体育,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100万吨,市场机制对碳减排工作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最近10年,中国地方碳交易试点从筹建逐渐迈向成熟。2011—2014年,全国先后建立8个试点碳市场。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全国和地方两个市场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局面逐步形成。

      10年来,重庆碳市场从起步到起飞,交易品种从碳配额拓展到“碳惠通”自愿减排量,年度交易量从2014年的不足20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754万吨,年度交易额达2.23亿元。

      作为全球最大己二酸生产企业,2018—2019年度,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峰化工)需花费上千万元购买碳配额。但通过技术攻关,该企业2020年度减排氧化亚氮量超过1万吨,实现了碳配额盈余。

      华峰化工从亏损到盈余的这笔“碳”账,是重庆碳市场10年试点的一个缩影。

      自开市以来,重庆碳市场累计成交碳排放权5102万吨,相当于一辆小轿车绕赤道387万圈;推动实施碳减排项目80余个,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100万吨,相当于种下38.9万棵树。

      10年间,重庆碳市场走过怎样一段探索历程?来看记者的调查。

      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既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制度创新,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改革措施。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重庆成为7个试点省市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碳市场。

      为什么选择重庆试点?彼时的重庆既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业转型升级和实现低碳发展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

      2014年6月19日,重庆碳市场启动,首批纳入控排企业242家,完成了全国碳市场试点布局的“拼图”。因地域和经济差异,各试点覆盖行业、纳入门槛等均存在差异:北京、上海、深圳第三产业比重大,门槛较低;重庆、湖北等地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企业占比重,门槛相对偏高。有别于其他试点,重庆也是当时国内7个试点省市中唯一覆盖7种温室气体的省市。

      碳市场试点的目的是让企业尽早熟悉碳市场运行机制,建立让社会大众接受和认可碳交易的市场机制。当时,不少重庆企业觉得掏钱去买看不见摸不着的“碳配额”,是一件无法理解的事情。

      10年来,经不断创新、探索、扩容,重庆碳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量均实现了快速增长——控排企业从开始的242家一度减少至100多家,又扩容至现在的334家。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提出,履约管理趋严,市场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市场主体数量日益增长im体育,交易活跃度逐步提高,年度成交量从起步时的20万吨左右,逐步攀升至近两年的800万吨左右。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场交易主体1126户,含机构投资者445家、个人投资者422人,累计成交碳排放指标5102万吨、12亿元。

      今年一季度,重庆单季度交易规模在8个区域试点市场位列第一。价格从2018年的4元左右上升到现在的40元左右,碳排放权年度履约率也由63%提高至99%以上。

      低碳也擦亮了重庆经济增长的“成绩单”,2023年,重庆GDP增长6.1%,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GDP超3万亿元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的生态环境质量也不断提升,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为优im体育,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4年在325天以上。

      10年试点成效,可从两家企业的绿色“账本”中窥见一斑。

      碳市场启动初期,配额分配遵循“总量控制并逐年收紧”的原则,履约压力和市场效应倒逼控排企业不仅要算“钱”账,更要算“碳”账。

      华峰化工对此感受很深。氧化亚氮是国际公认受管控的温室气体之一,华峰化工的主营产品己二酸,恰恰是氧化亚氮排放的“大户”。

      华峰化工安全环保部副经理曾亮感叹:“从2018年度开始,企业面临配额不足困境,特别是2018年度和2019年度,配额缺口均超过百万吨。为确保合规履约,我们购买了超55万吨的‘碳惠通’自愿减排量(CQCER)用于履约抵消,还通过购买额外的配额来弥补缺口,花费上千万元。”

      在市场推动下,华峰化工加快研发进度,己二酸生产尾气氧化亚氮消除技术于2019年正式投入运行。该技术在处理能力、效率以及能耗等方面取得巨大突破,华峰化工也由此成为全球3家拥有氧化亚氮催化分解技术的己二酸企业之一。第一套氧化亚氮减排装置投资超过3000万元,其2020年度减排的氧化亚氮量超过1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300万吨。

      2020年度,华峰化工成功实现了从碳配额不足到配额盈余的转变。曾亮说,这本“碳”账让企业底气更足,他们计划将己二酸新技术在全行业推广。

      不仅控排企业在摸索,主管部门也在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政策。

      2019—2020年度,重钢碳配额缺口约240万吨,履约费用一度高达7000多万元。市生态环境局调研员廖小玲回忆,了解到重钢这样的控排企业的实际困难后,重庆出台了系列碳排放配额分配助企纾困政策,有30余家控排企业受益。

      就重钢而言,为降低履约费用,其围绕绿色账本“抠细节”——通过提升流程界面能效、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率、能源转换效率、自发电占比、淘汰高耗能落后机电等措施减少碳排放。为增加清洁能源使用量,重钢还瞄准光伏发电,在厂区规划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一期建设完成预计年并网量达400万KWh。

      2023年度,重钢碳强度有望下降19%,实现碳配额扭亏为盈。“今年计划推进18项节能降碳项目,投资超2亿元,降碳量近20万吨,规划2026年之前具备减碳30%工艺技术能力。”重钢能源环保部副部长唐令说。

      据统计,重庆碳市场开市以来,共推动实施碳减排项目超80余个,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100万吨。

      5月,重庆公交集团在“碳惠通”平台上架价值百万元的“公交券”。市民每乘坐一次公交车,减少碳排放量约120克,可获得1.1个碳积分,平台所有场景碳积分累积到20个,即可兑换一张面值2元的公交券,扫码乘公交时可自动等额抵扣。

      所谓“碳惠通”平台,即集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功能为一体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平台。它根据“谁低碳谁受益”原则,让自愿减排量既可用于重点排放单位的碳配额履约抵消,也可用于大型会议及活动的碳中和,还具有市民个人碳积分消纳功能。

      重庆碳市场运行7年后,在核证自愿减排方面创新探索出的“碳惠通”平台,在全国属首创im体育。这一创新意义重大,廖小玲介绍,国家和地方碳市场主要针对重点高排放行业和企业,自愿减排市场对强制减排市场起到了补位作用,重庆“碳惠通”平台则补充覆盖了小微企业和公众个人,“各省碳普惠建设前期往往依靠政府大量资金补贴,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可持续性低的问题。重庆地方自愿减排体系由政府主导,充分引入了市场工具,具有高公益性、高公信力的特点。”

      不少乡村清洁能源项目、养殖企业、林业等也在积极探索自愿减排。如“重庆巫溪县和城口县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已初步通过市生态环境局项目审查,项目面积10万亩,审查通过后有望成为重庆首个获得备案的国储林“碳惠通”项目。

      截至目前,“碳惠通”平台累计建设联通15个应用场景,累计注册用户突破210万;核发的“公交出行”等自愿减排量共200万吨,作为地方碳市场低成本履约的补充选择,已有30余家地方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选择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履约。“碳惠通”平台核证自愿减排量(CQCER)累计成交461万吨1.23亿元。

      同时,重庆还启动了围绕碳市场的金融创新。2022年4月,《重庆市碳排放配额抵(质)押融资业务指南(试行)》出台,重庆开始建立地方碳配额质押融资服务体系,并引入华宝证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3家证券公司合规参与碳市场。

      重庆华彬伟玻璃有限公司是受益者之一。该企业因其生产设备和工艺相对先进,能耗低、良品率高,产生了碳排放配额盈余。依托这些盈余,2023年12月,华彬伟玻璃与华宝证券完成全市首单碳排放配额回购融资,盘活碳配额1.3万吨,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通过有序开展碳配额质押融资服务,重庆碳市场累计开展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10家次,融资金额约5.4亿元。此外,重庆还积极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绿易贷”“绿票通”等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累计投放资金超130亿元,预计减碳超360万吨。

      首先是市场规模的稳定。以前重庆碳市场采取只出不进的模式,随着部分企业关停并转,加上2021年7月发电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控排企业减少至152家。

      扩容势在必行。为此im体育,重庆将碳市场纳入门槛调整为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工业企业,此前这一门槛是2万吨。截至目前,控排企业数量扩大至334家,涉及水泥、钢铁、电解铝等17个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市总量的87%。这份纳入名单也不再是“只出不进”,而是每年动态更新。

      碳配额供不应求是另一个难题。“2019—2020年度,全市控排企业履约缺口高达上千万吨,但市场供给量仅有几百万吨,我们开始研究有偿发放碳配额。”廖小玲说,重庆组织开展了4次碳排放配额有偿发放,累计交易量1209万吨,交易额3.59亿元。

      基于实践中的探索,重庆碳市场的顶层设计也在不断优化。

      2023年初,《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对规章进行了修订和优化,尤其是对职责分工、名录管理、分配方式、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在执行细则上作出了一系列“明确”,让企业的操作路径更清晰。此后,重庆还出台了《碳排放配额管理细则》《碳排放核查技术指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交易细则》等。

      与全国碳市场的衔接,也迫在眉睫。“继火电之后,化工、钢铁、水泥等能耗高的行业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重庆联交所集团绿色交易分中心主任曹竹称,未来地方碳市场的发展方向,就是做精做细做优做好,在更多领域先行先试。

      廖小玲表示,下一步,重庆将从完善制度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推动自愿减排市场建设来开展工作。重庆联交所集团副总经理涂娅琴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重庆碳市场功能,支持金融机构推出更多规范性的绿色金融产品。(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佘振芳)

      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上海、北京、湖北、重庆、广州、深圳等七个省市为全国第一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

      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由重庆联交所集团加挂“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牌子

      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首批上市交易品种为重庆碳配额(CQEA)

      碳市场管理职能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转隶到生态环境部,相应地,重庆碳市场主管部门由市发展改革委变更为市生态环境局

      全国首个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正式发布并上线

      落实市委“一号工程”,重庆联交所集团与四川环交所启动川渝碳中和联合服务平台建设

      全市场交易主体1126户,含机构投资者445家、个人投资者422人

      推动实施碳减排项目超80余个,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100万吨

      资料来源:市生态环境局、重庆联交所集团(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